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领导关怀
体育产业“十一五”规划
 
发布日期:2007-11-16     来源:宜昌市体育运动学校      浏览次数:95319     字体:      

  为进一步做好体育产业工作,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十一五”期间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总体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五”期间,我国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体育产业已成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健身休闲业的规模与产值不断扩大,体育休闲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服务项目和内容日趋多样化,价格趋向大众化。竞赛表演市场持续活跃,职业联赛、商业比赛、各项目单项竞赛和综合性赛事等体育赛事增多,比赛的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以开展运动员经纪代理、体育赛事推广、投资咨询服务项目为主,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体育中介服务业已初步形成,体育中介服务正在成为体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对培育与规范体育市场,提高体育产业的运营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体育彩票市场扩大,发行量迅速增长,到2005年底累计销售1218亿元,累计筹集公益金406亿元。体育用品业正在由过去的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成为体育产业中开放度与竞争度最高、增长最快的领域,并进入稳定增长的成熟期,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体育用品制造基地。
  虽然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国内的同类产业及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体育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尚未发挥出新兴产业的潜力和优势;体育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缺乏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还不完善,体育服务业还未成为体育产业的支柱;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现象仍然存在,体育产业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体育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体育市场不成熟,管理不规范,监管体系不健全,手段和方法滞后;高素质的体育产业经营人才匮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等。
  当今世界,体育产业已成为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体育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持续高速增长,其发展速度明显高于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我国体育企业经营水平的提高和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将带来深远影响。
  二、“十一五”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原则
  1.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发展壮大体育产业必须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向群众提供健康有益的体育服务产品,促进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做到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关系,区别政策,分类指导。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调动和发挥各方面参与发展体育产业的积极性。
  3.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深化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不断减少和消除影响体育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改善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增加体育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4.坚持依法管理。完善体育市场管理法规,加强市场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繁荣。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初步建成与大众消费水平相适应,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多业并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兴办的格局。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拉动消费、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中的作用,把体育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发展培育健身休闲市场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经营活动,为群众参与健身、健美、球类、游泳等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提供服务和创造条件,努力满足不同人群消费者的多元需求。积极引进国外健康有益、趣味性强的健身休闲项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新兴的户外休闲、极限运动等项目的经营活动;根据农村地区特点和农民对体育健身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发农村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体育生活;鼓励面向城市社区的体育服务和指导工作;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市场开发。
  四、大力开发竞赛表演市场
  充分挖掘体育竞赛表演的经济价值,积极引导和规范各类体育竞赛的市场化运作。吸收和借鉴国际体育赛事市场运作的经验,探索和完善全国运动会、全国城市运动会等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品牌赛事;认真研究探索职业体育的发展道路,明确职业体育各相关主体的法律地位及其相互关系,规范各类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壮大,健全职业联赛赛制,活跃职业联赛市场;完善中国奥委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各单项体育协会等体育组织的市场开发模式,对相关主体在市场开发活动中的身份和关系予以明晰和理顺。
  五、积极发展体育用品市场
  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建设世界体育用品生产基地。引进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研制开发高科技含量的进口替代产品。进一步发挥行业指导作用,鼓励和引导体育用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手段创新,提高中国体育用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体育用品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产品质量监管和认证工作,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打造体育用品世界品牌。发展体育用品会展业,提高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努力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用品博览会。
  六、开发和规范体育彩票市场
  研究探索体育彩票市场的发展规律,加强体育彩票营销手段和彩票种类的推陈出新,建设结构合理的玩法体系,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体育彩票市场管理制度,健全发行销售监督机制,确保体育彩票市场的安全和信誉;加强对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监管,充分发挥彩票公益金资助体育活动、场馆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益。
  七、提高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水平
加强城乡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按照区域覆盖、合理布局、方便群众、提高利用率的原则,编制和实施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场馆建设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在建设阶段要考虑综合利用、多功能使用的要求,为场馆的日后运营、维护和管理创造条件,通过建立体育场馆商业圈、产业链,实现产业互补、多业并举,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已建成的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在确保场馆体育功能、有利于大众普遍参与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活动。鼓励和支持各类体育场馆开展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不断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积极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扶持体育场馆运营专业机构,实行委托经营管理,提高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水平。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对公益性体育设施日常运行和维护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继续探索场馆冠名等无形资产开发形式,拓展场馆收入补偿渠道。健全场馆协会组织建设,发挥行业管理作用。
  八、促进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
加强对体育组织、赛事和活动的名称、标志的保护,鼓励各类体育组织、体育赛事主办者面向市场,依法开发、使用无形资产,加大开发和推广力度,提高整体开发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提升市场价值。积极探索体育赛事运作的新模式,推进体育赛事推广与开发的创新,大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赛事品牌。增强体育赛事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在满足观众观赏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赞助商的利益,不断提升体育赛事的价值。进一步探索和推动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开发工作,协调与媒体的合作,形成互为依存、互动双赢的关系。积极探索以全运会为代表的全国综合性运动会无形资产开发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借鉴奥运会市场开发的成功经验,整合无形资产资源,培育赛事品牌,实现市场开发的可持续性和资源的良性循环。积极引导和规范各类运动队、运动员的商业开发行为。开发体育无形资产涉及多个投资主体和多方利益的,应明晰产权,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根据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新形势,探索创新运动队、运动员商业活动管理的新模式,在加强教育和制度建设的同时,积极引入合同机制加强对运动员商业活动的引导和管理。
  九、加快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发展体育中介组织
  大力培养既懂经济、又懂体育的复合型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加强政府体育部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体育产业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倡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增设有关专业方向和课程,按市场需要培养体育服务业专门人才。经济发达地区要以培养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其他地区以培养本地区紧缺的人才为目标,积极支持经济发达地区向其他地区的人才输出。鼓励多方投入建立各类体育教育培训机构,多渠道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积极开发利用体育人才资源,建立规范有序的体育人才市场,促进体育人才的合理流动。进一步完善运动员注册和转会制度,鼓励和支持职业体育俱乐部进行体育人才的跨国流动。
  大力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体育经纪人在赛事筹划推广、人才流动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专业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建立体育经纪人管理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体育经纪人队伍。允许国外资金投资开办体育中介组织,学习借鉴国外体育中介组织的先进理念和运作经验,提高我国体育中介组织的经营水平。各级体育部门和各单项运动协会要积极为体育中介机构提供活动空间,为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价值实现创造条件。
  十、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完善政策,加强服务,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改革体育产业的管理体制
  进一步转变政府对体育产业的管理方式,改进宏观调控手段,减少体育行政部门对具体产业开发和市场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防止和消除对体育市场资源的限制和垄断。推动体育产业体制改革试点,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加快适宜市场运作的体育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对营利性体育事业单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改制为企业。非营利性体育事业单位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推进各级体育协会的实体化进程,鼓励非营利体育组织通过市场开发,弥补经费不足。本着平等公开、面向市场、有序竞争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作用,充分解放生产力,促进市场繁荣。
  (二)加强对体育市场的规范管理
  进一步开放体育市场并完善体育市场管理法规,加强体育市场的规范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加强体育标准化工作,扩大体育服务标准的覆盖面,健全体育标准体系,推动开展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形成以行政监管、社会监督与服务认证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管理体系。对于专业性和技术性强、危险程度高的体育项目的经营活动,要制定严格的开放条件和技术要求,切实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对于可能对自然资源、环境带来影响的体育项目要认真评估,避免和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不利影响;对于一般性体育项目的经营活动,要降低门槛,不设立前置性审批,加强对服务质量和安全的日常监管。支持各类体育经营实体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引导体育服务业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规范体育服务质量,确保服务安全,形成规范有序、良性运行、充满活力的体育市场竞争机制。推行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断提高体育服务场所及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
  (三)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政策
  研究、制定有利于体育发展的经济政策,制定并组织实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培育体育市场。扶持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东、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保障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努力培育体育人才、信息、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为目标,积极引导群众进行健康文明的体育消费。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鼓励体育企业引进境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企业素质。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各类体育企业的组织形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制度。通过兼并、联合和重组等形式,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四)加强对体育产业的指导与服务
  各级体育部门应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适应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强体育产业管理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加强体育产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问题,把握体育产业发展总体趋势和发展规律,借鉴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研究、建立规范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各地可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组织实施统计工作,逐步建立体育产业信息发布制度,为社会投资提供咨询服务,引导社会投资方向。


上一篇:刘鹏局长在2007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下一篇:2007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报告